去年以手刀速度搶到111年度基隆海洋公民科學家「水下基礎培訓」課程,學到不同生物、拍攝辨識要點,大家收穫滿滿,導致今年112年度基隆海洋公民科學家「水下進階培訓」課程名額一刊登就被秒殺,幸好….我還是有報上。
本次課程主要是帶領上過初階課的潛水員透過指標性生物調查,了解水下生態,進而使休閒潛水員也能為學術研究、海洋生態改善盡一份心力。
課程的分三大主軸,首先由講師WOX講授指標性物種代表的意義和調查重點,主要分兩大類-無脊椎生物及魚。
講師WOX講解每種指標性生物之於海洋生態的意義
指標性無脊椎生物包括蝟蝦、龍蝦、蟬蝦、冠海膽、棘冠海星、鉛筆海膽、馬糞海膽、海參、大法螺、馬蹄鐘螺、蠑螺、硨磲貝。
其中冠海膽、棘冠海星因為會啃食珊瑚,被視為具有危害性。
龍蝦、蟬蝦因為具有高經濟價值,可被視為過漁指標;鉛筆海膽、馬糞海膽、馬蹄鐘螺、蠑螺則因為會刮食藻類,可視作有助珊瑚礁生長的生物;海參、大法螺有助底質清潔,其中大法螺因為可以吞食棘冠海星,對珊瑚礁保育非常重要;美豔的硨磲貝能造礁、還有助水質清潔、創造棲地供小生物棲息。
硨磲貝不只美麗,對海洋生態維護很有幫助
可惜這些對珊瑚礁友善生物,幾乎都具有高經濟價值,是人類喜愛捕獵的對象,所以牠們除了是珊瑚礁生態指標外,同時也幾乎是過漁的辨識指標。
指標性魚類包括裸胸鯙、石斑魚、駝背鱸、石鱸、笛鯛、、曲紋唇魚蝴蝶魚、鸚哥魚,以上除了蝴蝶魚、鶯哥魚都屬於高階掠食者,牠們的存在,表示這地區生態夠豐富,中、低階生物夠多,牠們才能因為食物充足,存活下來。
蝴蝶魚因為依賴珊瑚礁體生活,所以是珊瑚礁的健康指標;鸚哥魚則可以幫忙移除藻類、開拓底質是維繫珊瑚礁的重要魚類,其中隆頭鸚哥魚尤為珍貴,因為牠們同時也是高階掠食者,對生態良好與否具有重大判斷依據。不過這些魚類因為過度捕撈,往往都出現小型化的趨勢,存在的多寡、體型大小,除了適用於判讀是否該區域是否過漁。而牠們的存在也是珊瑚礁存續的重要指標。
裸胸鯙雖然長相兇惡,但有牠在的地方,代表當地生態好
講師WOX說,除了以上指標性生物,個別地區也會依據對底質演替影響性、反應辨識魚獵狀況等等因素,訂定某些特定生物為指標。
課程另一大主軸,就是由講師阿賢教導大家水下調查如何進行,依序如下:
一、由專業人員先在水下以皮尺拉出30米長穿越線。
二、以四人為一組,一位做魚類調查、一位做底棲生物調查,剩下的二位分別要拿著25宮格的框架和照相機,沿著穿越線,一位擺放框架、一位拍照。
三、隊伍行進方式,是由專業人員擺放好皮尺的一分鐘後,眾人要沿著皮尺依序出發,調查範圍為皮尺左右的2尺。
四、出發順序由魚類調查者先出發、接著調查底棲生物者,最後才是底質調查者,這樣能避免底質調查者拿起25宮格框架時所帶起的砂石,影響後續調查者。
五、上岸後要填寫「調查紀錄表」,紀錄當日天氣、潮汐、潛水深度、紀錄物種等,完整此次紀錄。
講師阿賢仔細講解水下生態調查的各步驟
講師阿賢提醒大家在調查過程中,要注意的重點
一、魚類調查者,要注意不要重複計算,若遇到大群的魚,可以先快速數10隻,再以此為例估算魚群大概多少隻,然後將結果寫在水下筆記本上。
二、底棲生物調查者,調查到螺類時,記得要將螺口翻面拍照記錄,這樣才可以準確進行辨識。
三、底質調查者則是要注意要將九宮格框架平放後,才拍照,這樣才能進行後續判讀,判讀內容再區分底質為岩石、礫石、細沙,植被分為綠藻、紅藻、褐藻、珊瑚、海綿。
看我寫得條理分明,但實際上在理解時,因為大家不同的想像,行前確實有些兵荒馬亂,幸好阿賢講師耐心講解,大家終能有條不紊的下水,進行最後的壓軸活動-水下調查,當天共12人,分3組,每組4人,分3條路線進行調查。
3組人馬各自沿著穿越線出發
我自覺得整個水下調查相當順利,因為有穿越線在,所以認路不會有問題,同時也有潛水教練沿著穿越線來回巡邏,加上大家潛水狀況都很穩定,所以整個潛水活動相當安全,每個人都可以靜心做好調查工作。
但等到上岸,才知道各自的小狀況,紀錄魚類的同學說,她拿著GOPRO邊拍邊數,還要360度觀察,還要注意是否重複計算,直嘆好忙!
我是負責記錄底棲生物,剛下去時卻找不到半顆螺和海膽,覺得有點尷尬,直到想起現在是白天,牠們應該都藏在岩壁中,才慢慢地把牠們一個一個找出來並記錄。然後講師WOX也提醒,拍底棲生物的同學將螺翻面把螺口拍好後,記得要翻回去阿!他就看到無法自己翻身的螺,因此螺肉外露差點被魚給啄食,幸好他眼明手快,將螺翻正,解救其小命一條。
螺殼因為覆蓋物太多致難以精準辨識,所以輔以螺口照片輔助辨識
做底質紀錄的被考驗的是初次合作的兩人,先上在距離5米處拍一張,在這點上左右個拍一次25宮格平放的照片,然後10米、15米一路以此類推拍下去,殊不知原只要拍個30米,最後實際拍到50米長。
負責底質調查的同學,需要有良好默契,一位擺放25宮格框架,一位負責拍照
講師WOX為了考驗調查底質的同學,故意將穿越線拉過高低不平的地區,看同學們如何在不移動穿越線前提下,拍下平穩的照片。
講師WOX故意將穿越線拉過高低不平處,藉此考驗負責底質調查的同學
在翻看紀錄照片時,做底質調查成員才笑說他們順利通過考驗,下一張照片的右下角卻平空亂入的小魚,讓那張照片差點不能用。講師WOX解釋說底質的照片記錄不只要平穩,不能反光(所以拍攝時不能用閃燈),拍照時也不能有遮蔽物,例如魚,因為這樣會影響判讀,不過幸好這魚夠小,影響不大。
課程中最有趣的是,在大家拍上來的照片中,講師WOX依照大家紀錄所分享的生物知識,包括會躲在海膽屁眼的螃蟹、會模仿扁蟲的雪兔螺寶寶。學到最重要的知識是,從指標性生物有理有據的判讀一個區域的生態狀況,以及如何減少危害海洋生態的舉動,例如不要再吃馬糞海膽和鸚哥魚了!留著牠們消滅藻類,我們珊瑚礁才能好好復育。
色彩鮮艷的鸚哥魚是確保珊瑚礁永續的重要生物
課後最希望的則是,未來能夠運用課堂學到的知識,讓原本只是休閒潛水員的我們,能夠協助學術調查、海洋保育,為我們最鍾愛的這片深藍,留下生生不息的希望。